本以为黄粿是一种蔬菜,没想到是用粳米所做的糕点。
与年糕不同,黄粿之所以黄,是因为用草木灰泡制而成。
当北方已经冰天雪地的时候,南方还是一片艳阳天。
在松溪住下的当天,吃过晚饭,硬是被当地朋友拉出来遛弯散步。
也好,难得出门在外,能有点闲情的时间,说不定还能发现一些新事物。
晚风暖暖的,根本不像是冬季,披了薄外套,在夜色中一路漫行。
朋友提议去路边的烧烤摊坐坐,顺便喝点小啤酒聊天。
南方的烧烤摊和北方的差别不大,只是烧烤炉的利用率看起来不高。虽不是夏天,但是人气依然不错。
找个桌子坐下,要了烧烤和啤酒,刚坐下,朋友又起身要了一份炒菜。
因为晚上吃的太多,正要制止朋友点菜,她却说:“来福建喝酒,怎能没有炒黄粿?”
黄粿,单听名字还以为是一种蔬菜。待服务员炒好上桌,才发现是一种类似年糕样的食物。
这切成约一公分左右的黄色年糕条条,配着青菜、猪瘦肉简单的一炒,却瞬间把我吸引。
黄粿粘软Q弹,越嚼越香。
一口黄粿,一口酒,这样的下酒菜也是前所未有了。
听朋友说,这黄粿是浙南和闽北一带传统的名点,当地也有人叫黄米粿。以前可是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。
传说,过年时能吃上黄粿表示本年的丰收,预示着来年的希望。
在当地,特别是家中若有了红白喜事,黄粿就成了宴席的主食。
做黄粿也便成了一件大事,主家会请来一群村里心灵手巧的妇人和身强体壮的青年,黄粿舂了一臼又一臼,吃了三天三夜还得在客人的篮子里放上一双两三斤重的粿条带回去,以示对客人到来的感激。
在第二天寻访冬笋的半路,我们又一次与黄粿不期而遇。
朋友的大哥大嫂在旧县的胃南镇上开了家小餐馆,这是一家普通的店,一楼的大厅放着当天新鲜的蔬菜,供食客挑选,门口撑着一个灶台。
听说我们的到来,大哥和大嫂忙活了一个早上,准备好了一桌丰富的午餐。
煨了一个早上的泥鳅炖豆腐、金黄的炸扁肉、炒冬笋等都是闽北特色菜肴,还有当地兴华红罐啤酒。
一桌子的菜惹得我们不停吞口水,看着差不多人都到齐了,大嫂说:“你们先去里屋吃着,我马上开始做最后一道菜。”
究竟是什么菜,非要等客人上桌了才开做?
我忍不住心中的好奇,凑到灶台边上观看。
哦,这不是我们昨晚上刚吃过的黄粿吗?朋友这边凑上来说:“昨晚吃的炒黄粿远没大嫂做得正宗呢。”
这时,大嫂开始做了,只见她开大火,锅中放入白花花的一大块猪油,猪油预热瞬间化掉;然后,放入瘦肉丝,翻炒,再加入切好的黄粿条,迅速翻炒;紧接着是一把青菜下锅,滴入酱油,最后放入少许味精,出锅。
就是这么简单的一道菜,全程的亮点就是那抹白花花的猪油。
大嫂说:“猪油现在在城里可能已经不多见了,但是炒黄粿只有用猪油才是传统的做法,吃起来才更香糯。”
我迫不及待地端着大嫂炒好的黄粿进屋与众人分享,这冒着热气的黄粿,夹在筷子中间都能感觉到它的柔软与弹性。
虽然全程没放一点盐巴,却让黄粿的米香味儿得到了最大的释放。那浓得化不开的米香应该就是这黄粿最美的味道了。
小伙伴们争抢着扫光了一盘炒黄粿,善解人意的大嫂硬是又炒了一盘上桌。
朋友说:“以前黄粿只有过年才能吃到,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了,但是最好的味道还是只有在冬天里才能吃到。”
朋友是龙泉人,黄粿在她的儿时记忆中,有着许许多多的美好故事。
她说:小时候,每年腊月一到,家家就会上山砍下一捆捆优质的乔灌木,置于空地上烧“粿灰”。每当浓烟翻滚的壮观场景再现,意味着春节越来越近,马上能吃到美味的黄粿了。
黄粿好吃,但是在制作上却颇有讲究。
正式制作的前一天,需将做粿所需的各种蒸具、木槌等洗净以备用,再把“粿灰”冲沥成天然的植物碱水,倒在一个大木桶内,加粳米浸泡12至14小时左右。
次日清早,把浸泡好、颜色澄黄的粳米用筲箕滤干水份,捞到大铁锅内翻炒,倒在木盆里用适量灰碱水拌匀,随后再次倒入饭甑,隔水蒸透,倒入石臼中槌打。
经过反复的捅、翻、捣,粳米的颜色渐渐变为透黄,热腾腾且滑韧的黄粿就可以出臼了。
抬至木板上,搓成柱状,或是用模具压成带花纹的饼状,即可食用。
黄粿冷却之后,可浸泡在装着灰碱水的木桶或大缸中保存数月不坏。
每当这时,黄粿散发出的香气飘出门窗,人们的吆喝谈笑声传向邻里,全村都弥漫着浓浓的碱香。
一些顽皮的小孩最爱“凑热闹”,偷偷揪下热腾腾的粿团尝鲜,蘸着辣椒酱、酱油等佐料,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。
黄粿不止能炒着吃,还能油煎、油炸呢。
除此之外,据说爽滑细嫩的黄粿,加以白菜、肉馅等佐料做的黄粿汤也是人间美味。
这美味的黄粿还有一个典故流传民间。
相传,公元878年秋,黄巢义军南征,途径仙霞岭,大军需要穿越仙霞岭数百里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、深山密林。黄巢因恐途中无食而愁。
一日,巢在山中偶遇一樵夫,见其口粮甚怪,乃问之。
樵夫答之:“因我每次出来砍柴都在山中数日,娘恐我饿,乃制米粿当路中餐。因米粿加一灌木灰水而制成,可增其香味还能助消化,可保鲜数十日而不坏。”
黄巢闻之,大喜,曰:“真乃天助我也。”下令动员边区民众制米粿以供大军过山之用。
因黄巢大军深得民心,故民众都积极响应而制米粿以助义军。此后,米粿因被义军征用而闻名,民众亦因为纪念黄巢义军而把此米粿更名为黄粿。
美食让人欲罢不能,故事让人意犹未尽。
因为行程的不凑巧,提前安排好的观看黄粿的制作也未能如愿。
但无论如何,能在这样的一趟旅程中,收获如此的美味在舌尖,也算是无憾了。
联系人:曾主任 18999890807 电话:0991-2201257
中心地址:乌鲁木齐新华南路288号(原商业厅院内培训楼)
COPYRIGHT © 2016-2020 新疆丝路美食特色餐饮研发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.
新ICP备20000765号-1 技术支持:新疆再腾网络 网站访问量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