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创新的第一性原理(餐饮版)
2025-07-18 19:15:22 点击数:220 来源:红餐网 作者:孙玉麟
在管理实践中,我们谈创新,谈机制、谈产品、谈组织,甚至谈“颠覆”。但很多所谓的“创新”,其实不过是老路上的加速,是旧路径的延展,是模仿之上的微调。真正的创新,不是“做得更好”,而是“做得不同”。而要“做得不同”,就必须从根上打断常识,从源头重建逻辑。这,正是第一性原理赋予创新的力量。
一、第一性原理是创新的“破土点”
创新的第一步,不是设想方案,而是拆穿假设。
· 很多流程,我们以为“必须存在”,但从未问过为什么存在。
· 很多制度,我们以为“不可更改”,但从未想过它已与现实脱节。
· 很多产品,我们只想着“优化”,却忘了用户真实需求可能早已变了。
第一性原理的作用,是打破这些“认知壳”,找出创新的空隙。就像牛顿观察苹果落地,他不是想象苹果还能掉得更快,而是问:
“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?”
这正是突破旧知的开始。
二、从“类比式创新”到“第一性创新”
类比式创新
· 看竞品、看行业、看案例
· 在已知答案中找改进空间
· 成本低、落地快、可复制
· 适合跟随者,不适合开创者
第一性创新
· 还原原理、拆解机制、重构路径
· 不问“别人怎么做”,只问“这事本质上该怎么做”
· 成本高、路径不确定,但价值巨大
· 适合战略突围者、结构重构者
“类比”让你走得更快,“第一性”让你走得更远。
三、三类第一性创新的典型形态
1. 结构性创新:打破旧体系的边界
如海底捞的服务体系,打破了传统“餐饮=吃饭”逻辑,把服务、社交、娱乐、等待体验全面纳入核心价值系统,重构了“就餐关系”。顾客不再只是吃饭,而是享受一种“待客式体验”。
2. 机制性创新:发明新的价值交换方式
如“乐乐茶”等品牌,通过社群积分+新品众筹机制,将消费者变为“共创者”,不仅提升复购粘性,也重构了新品研发流程,告别了传统“研发—上新—验证”的线性模型。
3. 范式性创新:从0定义新类目
如“盒马鲜生”将“超市+餐饮”融合,打造“即买即吃”的新消费场景,不是改善点餐流程,而是重新定义“吃饭”的场域和方式,是一次从供需结构到场景结构的全新发明。
四、如何训练“第一性创新力”?三步法
1. 拆解:问题的构成要素是什么?
· 举例:顾客流失率上升?仅是菜品?还是等位时间?场景体验?服务触点?
2. 抽离:有哪些“我们一直以为”的假设?
· 举例:我们是否假设顾客愿意排队?愿意扫码点餐?愿意在嘈杂环境中就餐?
3. 重构:基于最基本的真理,重新设计系统
· 举例:若“自在高效,无需感知”是顾客最看重的体验,是不是可以做成“无服务员门店”?“免排队智能选桌”?或者直接“家中厨房”化,做社区即配餐系统?
案例训练:
以“顾客抱怨排队久”为题
→ 拆解:候餐时间、等位机制、翻台流程、点单方式
→ 抽离假设:等位是不可避免的?必须靠前台排队?排队过程只能干等?
→ 重构路径:是否可设“虚拟候位+积分奖励”?是否引入“用餐时长可控菜单”?是否可以设计“用餐即场景预约系统”?
五、结语:真正的创新者,都是第一性思想者
餐饮管理者如果只是“把别人走过的路走快一点”,终究无法走出自己的天地。只有在问题最根本的地方追问本质、解构惯性、重构路径,才能穿透“改良”,进入真正的“创造”。
真正的创新不是来自灵感,而来自一连串的底层追问。而这些追问,永远始于一句朴素却强大的问题:
“这件事,本来就该是这样的吗?”
作者:孙玉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