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常说:“天才与蠢材仅一步之遥。”
也许,我们认为,这一步之遥,差在了智商上。但无数事实证明,那些深刻改变个人命运乃至于历史进程的人,并非个个智商超群,天赋过人,如“笨人”曾国藩。
真正的差距,可能是思维方式的不同。如果,我们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思考问题,即便没有超群的智商,也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超人的决断。所以,我们要看到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,拆掉思维里的墙,用正确的方式思考问题,解决问题。
我们在和企业经营者的互动中,发现了三个比较典型的思维模式局限,帮助大家照见自己,取得突破。
回应:
这是个社会性的问题。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,工作的阶层就会有切换、有调整,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些不适应,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身边的这些产业工人。
原本,我们比较简单的逻辑就是用年龄来划段,30、40、50、60岁。但其实,我们发现人是很复杂的。换句话说,人的内心是丰富的,人的一生体力和经历会很丰富。年龄固然很重要,但它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,换一个角度去认识身边的人,也许一个人已经50岁了,但他的工作状态、热情可能不亚于30岁的人,而且他愿意继续这样的工作,那我们就不能用传统的标签贴在他的脑门上。
所以,要突破我们自己的知见,重新认识身边的人,这样我们会发现一些新的机会窗口。在别人看来,好像50岁、60岁已经年纪较大了。但我们看到,他们同样身体健康,希望能够为家庭创造更多的收益,为社会也做出一些贡献,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。这个时候,他就是一个仍然可以继续在企业、单位中做出贡献的人。
所以,我们要避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。一个问题本来三个纬度,如果我们一定要用一个纬度去衡量,那大体上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。所以,这就是我们要突破认知,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人。每个人内心都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渴望与梦想。去读懂人,结果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。一个30岁的人,也许他早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动力,有可能是家庭成员的变故、变化所导致的,短期之内我们也很难改变他。但是,在我们身旁的一位50岁的人,也许他充满热情。所以,不能一概而论。
回应:
至于跑还是停下来,这个是一个红绿灯的思维,非此即彼的思维,这样的思维会让我们左右为难。
要解决问题,一定是在奔跑当中才能解决问题,停下来,那个问题会被掩盖。停下来,我们会失去业绩问题的动力,看起来我们可以修整一下,可这个修整,它并不是一种养精蓄锐。
所以,我们可以适当地放缓速度,在奔跑中,在问题暴露的过程中是最好解决问题的时候,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力量,只有在奔跑的时候才会有力量。所以,我们可以适当地放缓一点速度,在奔跑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。
回应:
友好地竞争,这样就很好。大家公平地竞争,因为未来,我们也会进入其他的领域。
比如,许多做代工的品牌,开始做自有的品牌,这不就是在和客户竞争吗?但这是一个重的大战略性选择,我们确信无疑自己要开始和客户进行竞争,和合作伙伴进行竞争。因为,商业的地盘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中,甚至在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,都会冒出一些竞争者来抢夺我们的生意。所以,竞争无处不在,要欢迎竞争。
此外,当我们的合作伙伴转身成为同行,或许是原来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,他换了一个方式来激励我们。因为原来他和我们走得很近,所以当他转过身来后,对我们的生意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。
这样做,一个好的结果是什么?
好的结果是迫使我们真正地突破原有思维模式的局限,开始大胆地想象,如何生存下来?如何在新的格局竞争下能够赢得主动?
所以,这件事情会迫使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,进行突破性地创新。这就是对方给我们提供的机会。或许,短时间内,我们会失去一些订单,但是思维模式的突破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,思维模式的突破是无价的。平时,在风平浪静的时候,我们很少有机会能够突破自己,今天,同行创造了这个机会,所以要感谢竞争,感谢这位伙伴兼对手,让我们在挑战中前行。
《道德经》有言,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”
我们每个人的心中,或多或少,都有某些执着的东西,就像上面三个案例中的经营者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一样:招聘工人要年轻、体力好才行;要把企业问题解决好才能往前走;要避免竞争才好等等。
这些执着,最后体现在思维方式中,就会呈现结构性的缺陷,让我们很难看到事情的本质,更难做出好的决策。因此,当我们看到这些执着,并且虚掉这些执着,守静到很笃实,渐渐地,事情的本来面目就会浮现出来,我们就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。
注:部分文章是引用或者转载于其他网络,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