饼叔很酷,只默默做饼,不与客人多说。
但是在他做的饼中,你能品尝到暖暖的热情。
在闽北的一处小县城里,每天当第一缕阳光笼罩到这里时,吴老伯和妻子两人就已经开始支摊卖光饼了。
这里是松溪县,吴老伯的饼摊就在县一中门口,这也是整个县城最热闹的地方。
从1994年开始,吴老伯就在此扎摊,无论刮风下雨,从不曾间断。老伴做饼,吴老伯烤制,两天配合得当。
每天,买饼的顾客从早上一直到下午都不曾间断,有学生,也有来回上下班的路人。
吴老伯微胖,动作却很麻利。话不多,有时问上许多句,他都不回答。时间久了,常来的客人都是直接付钱,拿了饼就走了。
熟悉的顾客都亲切地称吴老伯为:饼叔。
别看饼叔冷酷,但却做得全松溪最好吃的光饼。无论面前围观的人再多,饼叔依然有条不紊地做饼,不受任何影响。
只有当你吃到饼叔从炉里提出的冒着热气的光饼,赞不绝口时,饼叔的脸上才会隐隐显出一丝微笑。
早在来福建之前,随行的福建朋友就不停地说起光饼。她描述说,光饼就像北方的烧饼那样,只是很小,带薄馅,吃起来满口香。
无数次脑补,都无法想象南方的面食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。
从温州启程,驱车向福建闽北一带出发。行车每到一处小镇,都有卖光饼的小摊。因为别的行程安排,只能在车里远远地望上几眼。
这些简陋的小摊,似乎并不缺客人,每次遇见,都能看到有顾客进进出出。
下午,从闽北的一处农家乐回来,进入松溪县城。在闹市区,才有机会真正与这闽北特色小吃来个面对面。
这就是前面说到的饼叔的光饼摊,整个小摊由一个案板、一个大炉子组成。
当我们一大群人叽叽喳喳围在摊边时,饼叔和老伴并没被这阵仗所影响,依然有条不紊地做光饼。
案子上早已摆放好面剂子,上面撒了薄面,旁边桌上摆着两大盆肉馅,左边是猪肉大葱,专为不能食辣的客人;右边则是猪肉梅干菜,口味更厚重,也更受客人欢迎。
做光饼的面团是提前在家里就发酵好的。据说这面团是加适量食盐及小苏打,然后将面团用手工揉细。
出摊后,饼叔和老伴熟练地用手压平面剂子,填入肉馅并包裹起来,然后再用擀面杖擀平。
生起炉子前,饼叔先将光饼贴在炉壁上。生起旺火,炉内的光饼渐渐从白色转为焦黄,光饼约莫五分钟便可出炉。
弹指间,当一阵热浪裹挟着饼香扑鼻而来,一瓮光饼瓜熟蒂落了。
饼叔拿着铁夹一个个拿下光饼。光饼小巧玲珑,表面凹凸有致,色泽金黄,五指合拢,正好箍紧一个。
光饼形似北方的芝麻烧饼,略小,只有烧饼的一半厚薄,面上的芝麻也要稀疏得多。
刚出炉的光饼色泽金黄,有烤肉的香,有烤面的香,有葱花的香,还有恰到好处的咸。
趁着余温未尽来一个,一声脆响,细细咀嚼,或硬或软,外硬而酥,内软而嫩。
一个下肚还不过瘾,又拿起一个还带着炉温的饼子。这饼子朝向火的一面焦脆,另一面则是面白而宣软。
咬上一口便能吃到肉馅,梅干菜吸饱了猪油,留下的则是它独有的沉郁芬芳,较之葱花肉馅光饼,虽重口却味厚,更令人欲罢不能。
这里的光饼一出炉,用不上烤一炉光饼的时间,便会被抢购一空。
除此之外,饼叔这里还能提前预定。特别是遇到斋戒日,有不少人来饼叔这里预定素饼,用来上山烧香祭祀。
这素饼还是一样的做法,只是没了肉馅。
赵珩先生在《老饕漫笔》里曾写道闽北光饼。
他说:光饼,光饼,就是戚继光将军发明的饼,戚将军闽浙抗倭,行军打仗,靠的就是这种干粮。
光饼用的面是稍加发酵的,不像北方的烧饼不宜存放,光饼烤好后放上三五天也不会变质,揣在身上,行军御敌的间隙充饥,十分方便。
后来,闽北百姓也照样制作,慰劳戚家军。为了携带方便,饼的中间有小孔,可以用细绳串起来。现在闽北有些地区做光饼还保留了小孔的传统。
回想当时,饼叔在案前擀好面饼,然后用擀面杖的一头用力在饼上戳一下。
尽管当时的光饼上已经没有了中间的那个小孔,但似乎这做法数百年来未曾变过,随着师父教徒弟的模式一代代传承下来。
联系人:曾主任 18999890807 电话:0991-2201257
中心地址:乌鲁木齐新华南路288号(原商业厅院内培训楼)
COPYRIGHT © 2016-2020 新疆丝路美食特色餐饮研发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.
新ICP备20000765号-1 技术支持:新疆再腾网络 网站访问量: